赶上电商促销日,走进农夫山泉的店铺,消费者可以找到适合几乎所有生活场景的包装饮用水。适合家庭日常使用的大包装水,适合婴幼儿的低钠轻矿物天然水,爱茶人士首选的泡茶水,适合大脑使用者的含锂天然矿泉水。饮用水可能来自北部大兴安岭的漠河,南部广东的万绿湖,或者雄伟山脉中的峨眉山或范静。
从2000年宣布只产天然水开始,农夫山泉20多年来在全国建立了11个水源地。每一个水源从发现到建设生产都需要几年时间。农夫山泉的基建中心从最初的五六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这群人翻山越岭,走进林海雪原,抵达天山脚下,用近乎孤独的方式践行着“自然与健康”的理念。时代可以很快,自来水真的很方便,但是农夫山泉把一个偏远的天然水源变成了方便的桶装水,运到了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在东北部,极端天气的挑战
一个几乎参与了所有工厂建设的员工会如何评价农夫山泉各个水源地的工厂?
“东北最苦,山最难”是基建工程中心设计部主任李强对农夫山泉建设过程的总结。2000年,李强进入农夫山泉,除了当时已经建成的千岛湖建德工厂。从那以后,农夫山泉的每个工厂都有他的参与。
李强参与了长白山第一个水源建设项目。1999年,农夫山泉的水源探索者方强在长白山靖宇县发现了一处优质矿泉。后来,这个因“矿泉”而广为人知的县,还是一个落后偏僻的地方。后来,靖宇县又发现了47处优质矿泉,其中日涌10000立方米以上的有5处。农夫山泉经过对水源的持续检测和跟踪,确信这里的矿泉是适合长期饮用的优质、无污染的天然水源。
即便如此,决定在大山深处建厂的农夫山泉,在同行中也成了“异类”。2000年左右,国内饮用水企业大多以生产纯净水为主,对水源没有要求。他们只需要在大城市周围建工厂,用城市自来水过滤。农夫山泉走了一条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甚至“惨”的建厂之路。
李强和他的同事们还记得,第一次来靖宇县的时候,他们住在当时县城唯一的宾馆里,每天骑着三轮车去工地。“东北冬天真的太冷了。”浙江人李强第一次感受到刺骨的寒意从脚底向上蔓延。也许是为了照顾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三轮车师傅甚至还挂了一些布片让他们挡风。
冬天为什么要去长白山?李强解释说,这些都是建厂前的准备工作。在东北,由于天气原因,4-10月施工,这期间没有冰冻。如果在夏天做准备,建工厂的时间将不得不延长一年。然后,长白山的抚松工厂从2008年发现水源到2015年建成投产,用了7年时间。
2014年,农夫山泉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漠河又发现了一处天然冷矿泉。这让农夫山泉基建部的员工既兴奋又不安。比长白山更严峻的是,漠河地区的无霜期只有83天,有记录的极端低温达到了零下53摄氏度。
一般来说,取水工程和生产基地建设同步进行。漠河就是打井取水的方式。冬天的漠河,水下结冰深度超过60米。这意味着井要钻得更深,水要用泵抽上来。取水队面临的困难是,取水和放泵必须一次成功,同时还要防止泵冻住。为此,取水工程队在每个井口安装了隔热室。
但是,在极寒天气下,事故是无法避免的。入职时间不长的给排水高级项目经理侯小川,在调试设备时就遇到了取水井被冻住的情况。发现泵已经停了一个小时,井口完全冻住了。再次调试水泵后,井内水压增大,井水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井口喷出一米多高的冰渣。漠河厂的侯小川和同事被水淋透了。当时漠河的温度已经在零下30多摄氏度,几个人从保温室出来,幻想着风中井水刺骨的寒冷并没有发生。原来你到了外面,湿衣服直接冻成了冰壳,却起到了防风的作用。他们上车后,冰壳开始融化,下车走了几步,刚刚融化的冰衣又开始结冰。直到他们回到室内,坚硬的冰壳才完全融化。
虽然建设过程很辛苦,但让大家欣喜的是,长白山和漠河出产的饮用水很有特色。长白山天然泉水,经过地下火山岩、玄武岩60年的淋滤、矿化、搬运,杂质抛掉,口感清澈。而来自摩崖泉的低钠轻矿泉,世界罕见。开创国内品类先河的天然雪山矿泉水和农夫山泉母婴水,都出自长白山。而漠河出产富含锂的天然锂水,是国内第一类。
“在山里,一切都得慢下来”
“南方山区的时间和东北的时间不一样。”吴守信看的是在山里建厂和在东北建厂的区别。这也是李强的观点。在东北要和天气和时间赛跑,但在南方多雨的丛林里,一切都要慢下来。
随着水源勘探的进展,农夫山泉先后建立了峨眉山、太白山、范静、武夷山等多个水源地。在李强看来,因为地形和环境的原因,很难在山里建厂。以峨眉山为例。生产基地海拔790米,水源会高出300到400米。面对陡峭的山峰,大型的现代化工程设备无法投入使用,一切只能回到原来的容量。
农夫山泉峨眉山水源地有两个取水口,通过招标选择了当地一家建筑公司。"完成项目的第一部分后,预算将超出标准."李强回忆说,做预算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水泥的成本是50元一袋。实际施工时才发现,需要人工抬水泥上山。“成本突然增加,工人抬水泥上山要50块钱。”而且一个工人一天最多扛两次,工期一下子拉长了。
在山区建厂,需要把各种建筑材料和工具运到山上,其中一部分已经零零散散地被骡子驮走了。一条输水管道一般有600多斤重,在没有道路的山上,需要提前铺一条类似梯子的滑道。有时候坡度能达到45-50,需要五六个人用绳子把管子绑好,沿着滑道一起拉上山。光是运建材就要半年多。
在峨眉,一年有200多个阴天或雨天,降水丰富。多雾多雨的天气让参与工厂建设的人苦不堪言。吴信誓旦旦地回忆说,当时他正在做这件事,天就要下雨了。“土方工程遇不到雨,一下雨就只能停工。等雨停了,我们就把水去掉,重新开始。”就这样,农夫山泉的员工在峨眉山度过了五年,从寻找水源到开发建设投产。
生产基地和取水管道建成后,会有调试。在陕西太白山工厂,取水口到生产基地的距离是23.5公里,这是取水管道的长度。李强带着侯小川检查调试管道的每一个部位。怕错过细节,只能走着去。一个来回47公里,相当于一场马拉松。“我早上8点就出发了,下午5点才能回来。”李强描述了当时的状态,回到住的地方,躺着连饭都不想吃。一想到第二天还要继续考试,我就更加难受。令人高兴的是,经过检查,他们发现管道的每个部分都符合标准。
参与过山地水源建设的员工普遍认为,山里的日子慢,建设周期长,一切返璞归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从决定只生产天然水和天然矿泉水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农夫山泉要走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
b“搬运工”:先做自然的保护者。
如果说高山峻岭只是不得不面对的天然屏障,那么细致的环保规则和对一草一木的敬畏,才是农夫山泉主动给自己找的“麻烦”。
“装个水管能有多难?”在进入农夫山泉之前,侯小川想当然。毕竟他和管道打交道不少,之前也做过很多市政工程,都有管道的设计和安装。第二天,侯小川被送到了项目现场。到了工地后,他才发现农夫山泉的水管和他以前接触过的不一样。由于“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农夫山泉对水管材质的要求更高,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多如牛毛。
“从设计取水管道开始,就要把周围的环境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侯小川说。山上全是树,没人去过,自然也没有路。侯小川和他的同事只能在当地向导的指导下规划管道铺设方案。矾山取水管道长14公里,需要翻越一高一低两座山。为了环保,他们搬不动山,挖不了隧道,只能选择用架子支撑管道。如果你站在更高的山上俯瞰农夫山泉的取水管道,你会发现大部分都是弯弯曲曲的,整个路线就像一条蛇。为了适应原来的地形,不仅距离和材料大大增加,后期维护也变得困难。
在广西上林的在建工厂里,也秉持着“不动一棵树”的原则。为了绕过树,不得不把管道剪短,然后把管道埋到地下1.8米的深度,去掉0.6米的直径,留下1.2米的覆土,让植被生长。此外,管材和连接方式也应符合环保要求。在森林里,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防腐环保材料,不会影响土壤、植被和水源。所以农夫山泉用的是PE管材。热熔也被用来代替焊接,以避免明火。
“每个项目设计前,政府都会邀请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环境评估,评估时间长达三四个月,包括摸清周边的动植物。”农夫山泉上林项目组工作人员刘虹介绍。工厂投产后,有一个持续保护的原则。早在长白山靖宇生产基地建成之初,在农夫山泉的倡议下,当地政府就在农夫山泉水源地周边建立了1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这是中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矿泉水水源保护区。此后,其他建在长白山靖宇的饮用水企业的水源地也在这个保护区内。
此外,山泉的旱季和雨季水量差别很大。夏季雨量充沛时,水多,也对应消费旺季,秋冬则相反。为了保护水源,农夫山泉的取水管道会设置生态流孔,高度低于取水管道。水量不足时,取水管道会先停水,水沿着生态流孔向下游流动,保证生态。
"在干旱时期,我们宁愿不取水."虽然入职前我们无数次听到“自然搬运工”的口号,但其实侯小川和他的同事们首先是自然的保护者。
进入公司15年,吴承诺每年只在总部呆一到两个月,大部分时间花在项目上。他对保护环境有深刻的理解。“虽然现在工程技术提高了很多,但是各种机械都有。但有时这些传统的老方法确实更环保,尽管它们更慢、更贵,但有些事情你不得不害怕,对吗?”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