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如此频繁且猛烈,估计一些热衷拥抱变化的阿里人亦是始料未及。临近年底,阿里完成年内又一次“核弹级”管理架构调整,集团CEO吴泳铭兼任淘宝天猫集团CEO,淘天集团原CEO戴珊转岗负责筹备阿里集团资产管理公司。
此前,吴泳铭已经兼任了阿里云董事长及CEO。三个管理“一号位”归于吴泳铭一身,从张勇放权到吴泳铭集权,只不过短短数月。
一些人把阿里变化的思维解读为“从合到分又到合”,也有人解读为阿里“转守为攻”,要拿回失去的行业地位。
人的变化是最直接的,但以人的履历、能力来解释变化,未免有失公允。吴泳铭、蔡崇信、戴珊都是阿里的“十八罗汉”,并非创始员工的张勇加入阿里已经长达16年。他们的交接班,不是IQ测试或者员工打分,唯一能遵循的或许只有发展路线问题。
于阿里自身,上半年的阿里是分而治之的姿态,有“1+6+N”的大策略,也有阿里云、盒马、菜鸟等单独融资、上市的计划。但在下半年,既定的势头走向另一个方向,阿里云不再推进完全拆分,盒马暂缓上市计划。
外部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连马云都要在内网鼓舞士气,出面回应“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比如常年缠斗的另一大竞争对手京东,持续不断地调整管理层;再比如完全无法回避的出海电商新势力SHEIN、Temu、TikTok shop。
外部竞争盘根错节互为因果,逼着内部决断紧迫而频繁,多线并进又必须抓住核心。
大厂的难处比风光隐蔽,它们往往不似当年,又渴望保持初心。几十万员工背后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均有期望的产品线、业务线,手心手背都是肉,一个个业务都是每个团队100%的付出,就很难用营收利润占比总公司的百分比来决定去留。
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CEO就是那个“杀伐决断的坏人”。因为,运营细节的自主,可以过渡、允许反复;战略层面的贯彻,必须笃定、需要手腕。
阿里自己这样说,“吴泳铭接任CEO三个月,明确了全集团的战略重心和优先级选择,围绕主业进行了坚决的取舍。由吴泳铭兼任阿里云和淘天的‘一号位’,将有助于以技术创新引领淘天的变革,有助于确保集团对两大战略重心电商和阿里云的统一指挥及高强度持续投入”。
从用户到账户,电商是阿里的基本盘,AI是阿里的未来。阿里所谓“用户为先,AI驱动”,反馈到业务板块恰是淘天集团和阿里云。
两个板块,阿里都曾一骑绝尘,始终未能确保足够宽广的护城河。之于淘天集团,京东等老对手从未远去,也未能挡住拼多多、抖音电商等新势力崛起;之于云计算,矗立着百度、华为、腾讯、亚马逊等更为强大的国内外竞争对手。
阿里真的急了,又怎能不急?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