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展览,宛如穿行于绿意盎然的山谷,处处可感受自然的气息;教室空降“山谷”,随时开课……4月2日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幕的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个人展览“从山谷中来”,为观众创造了新鲜的观展体验。
对于大众来说,法布里斯·伊贝尔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但或许很多人已与他的作品有过浪漫邂逅。去年11月起,他特别为上海创作的两幅长长的瓷板画《城市·森林》和《友谊》,就悬挂在上海陆家嘴地铁站14号线换乘2号线的通道里,以轻盈而富于想象力的画风,感染过往行人。此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带来,汇集伊贝尔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70余件代表作,其中包括为上海特别创作的20余件新作。
仅用“艺术家”来定义伊贝尔,其实是很不确切的。他同时也是播种者、创业者、诗人……他的作品涵盖绘画、行为艺术、装置等,不拘界限,将艺术融入数学、神经科学、农林学、历史、天体物理学,以及爱、身体与物种进化。
众多作品的源头,竟然是艺术家亲自造出的一片森林。自上世纪90年代起,伊贝尔在他父母曾经营牧羊场的法国旺代乡村周围播种造林,孕育出一片自成天地的森林。这片林地激发了他后续艺术创作的灵感。他精心锤炼播种技艺,在这片农地上撒下约30万颗种子,涵盖数百种树木。昔日田野渐变为数十公顷的茂林,风景由此化作一件艺术品。这块由伊贝尔亲手筑就的乐土,既是思想的实验场与创作工坊,播种、生长、协作与启思,由此构成“从山谷中来”展览的核心。
步入展览,高达10多米的绿色充气巨型“伊贝尔泰迪”,作为艺术家自画像,屹立于“花园”中央。艺术家巧妙将地面的裂缝转化为绘画的脉络,从巨像向四周延展。“伊贝尔英雄”们则栖身于展览再现的林间空地,每个人都能在他们的姿态中找到共鸣。
绘画是伊贝尔每个项目的起点,蕴藏未来创作的种子。在工作室的大型画布上,他提出假设,拼接想法,发明形式,玩味文字:“自开始绘画,我用大量的水与极少的颜料,造就奇妙效果,画布轻盈无比。我的油画本质是水彩,最终几乎不需干预。”在创作之旅中,他随想象流转,记下一句词语,绘一幅形象,或粘上一件物件。
伊贝尔将此次展览构想为一所新形态学校,敞开无限可能。只见在一个偌大的展厅里,40余幅画作及创作于中国瓷都景德镇的瓷板绘画置于带轮支架上,宛如学校黑板。伊贝尔以这样特别的方式,邀观众落座,阅读、学习,探问他构筑的智趣世界:自然、宇宙、数学、建筑与诗歌。他以绘画为起点,展现多元的学习路径,作品旁的短片则用以揭示创作的心路历程。
三个月展期后,伊贝尔会将承载了更丰厚意义的“山谷”带回故土。借跨文化与地域的交融,赋予创作理念更深的内涵——这是伊贝尔一贯的实践。他以途中的知识与相遇滋养自己的艺术世界,同时在每位观者心中播下种子。
据悉,馆方为展览配套的“山谷课堂”“山谷实验室”与“神经漫游”慢观看等公教活动,每周向所有观众开放,带来伊贝尔艺术与知识的多维体验。一系列由法布里斯·伊贝尔作品中涉及领域的专家主讲的讲座,则将为公众提供丰富机会,使他们能够对照伊贝尔在画布上提出的假设,审视这些专家的专业见解。通过汇聚哲学家、建筑师、数学家、神经科学家、医学人类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以及致力于可持续农业、本地植物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实践者,这一系列公教活动将孕育出多元化的知识形式,充分体现伊贝尔艺术实践的广泛性。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